米格-23

时间:2024-12-14 06:28:33编辑:花茶君

米格-25战斗机的最高时速

米格-25战斗机的最高时速为3494 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速度达3.2马赫。米格-25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M3.0,是世界上闯过“热障”(M2.5)的,有人驾驶的,全大气层内飞行的,正式交付使用的,仅有的三种飞机之一(另两种是美国的SR-71和俄罗斯的米格-31)。1971年秋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鬼怪”拦截。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就抛开了尾追的F-4。F-4连忙发射AIM-9“响尾蛇”近距空对空导弹,试图导弹尾追米格-25,没想到连导弹都没追上。此时以色列地面站发现,这架米格-25的速度超过了3.2马赫。扩展资料米格-25有着无与伦比的高空性能,但中低空性能及机动性能就差劲了。该型很好地达到并满足了苏空军提出的高空高速范围里的要求,但她却始终未达到其他部分的设计要求。发动机耗油量巨大使得航程受限、机动性很差,截击型带导弹高速飞行时仍存在稳定的问题,所以截击型不能像侦察型那样飞3.2马赫,最大速度限制在 2.8马赫。米格-25战斗机可以说是集中人力物力,研制纯单一用途战斗机的典型例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米格-25战斗机

米格-25战斗机的最高时速

米格-25战斗机的最高时速是3.2马赫。米高扬米格-25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是世界上首型最大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 。该机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5大量采用了不锈钢结构,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是世界上闯过热障仅有的三种有人驾驶飞机之一。扩展资料:米格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以马赫1.3飞行时,机首与气流摩擦生热,温度达到72摄氏度。而在以马赫2.05飞行的米格-21上,这一温度上升到107摄氏度。估算得出马赫3时,这一温度将达到300度。这使得在飞机的结构要采用耐热而不能太重的金属材料。但当时苏联却没有一种半导体能够在65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因此想飞3倍音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经米格设计局与有关科研部门及厂家合作,研制米格-25的前期可行性准备得以完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格-25战斗机

米格12是什么飞机

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米格-12 米12是前苏联米里直升机实验设计局(现称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厂)设计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北约组织赋予绰号为“信鸽”(Honler)。1965年开始设计,当时预计生产数为100架,但后来只生产了4架,未投入批生产。有2架原型机于1971年年中试飞。   最初,按设计任务书要求采用纵列式旋翼布局,采用当时现有的动部件。后来采用了横列式旋翼布局。纵列式旋翼布局的后面旋翼在前面旋翼的扰动涡流区内:工作,所以后面旋翼的工作条件差,旋翼的临界疲劳寿命低。横列式旋翼布局结构对称,两副旋翼在相同的气流条件下工作,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疲劳寿命。 动力装置4台/A—25Bo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4770干瓦(6500轴马力),发动机成对安装在固定机翼翼尖下面的短舱内。每对发动机涡台起来驱动一副旋翼并有协调轴。A—25BoA—25B发动机的改进型,改进了压气机,提高了工作温度,使功率由4040干瓦(5500轴马力)增加到 4770 千瓦(6500轴马力)。为便于维护动力装置和桨毂,每对发动机的整流罩侧板可向下打开,发动机下部整流罩可用手摇把放低1.8米,成为可容纳 3人的维护平台。圆柱形的外部油箱安装在座舱两侧。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后部有蛤壳式货舱门及装卸跳板。跳板下有两个减震垫。   尾部装置尾部采用全金属结构,包括中央主垂 尾和方向舱,小的背鳍水平尾面,水平尾面,升降舵,端板式辅助垂直尾面。水平民面有较大的上反角,辅助垂直尾面前缘向里偏料。升降舵和方向舵有调整片。 舱前部有驾驶舱,舱内并排安置正、副驾驶员座椅,正驾驶座位在左,副驾驶座位在右。正驾驶员后面为随机机械师,副驾驶员后面为电气技师。驾驶舱上面是领航舱,领航员和报务员前后排列。驾驶舱和领航员舱前面的风挡玻璃装有雨刷。舱内有橡皮叶片的冷却风扇,为机组人员起冷却作用。座舱内沿侧壁约有50副向上折叠的座椅供押运货物的人员和士兵乘坐。货舱内畅通无阻,装有电动平台式起重机,可沿货舱顶部的轨道移动。起重机有4个起吊点,每点可起吊 2500千克货物,4点同时起吊可吊起10000千克货物。尾部蛤壳式舱门之间形成主通道,尾舱门可向下向后打开,向下的可形成装载货物的跳板。左侧外挂油箱前面有向后滑动的舱门。两侧应急出口舱门位于座舱后部。驾驶员舱和领航员舱右侧有向下打开的应急出口舱门。   系统电气系统的容量为480千瓦。有标准的破损安全助力操纵系统和自动稳定系统,可用人工操纵着陆。    机载设备机头下部的泡形整流罩内装有地形显示雷达。 AI—8V辅助动力装置用于起动发动机。 机长: 37米 机高: 12.5米 空重: 7000公斤 旋翼直径: 35米 航程: 500公里 最大起飞重: 10500公斤 实用升限: 3500米 )巡航时速: 240公里   最大时速: 260公里

米格-23是架什么样的飞机?

米格-23战斗机,北约称为“鞭挞者”。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是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也是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米格-23有三种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机,1964年开始设计,1967年5月26日原型机首飞,1970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1973年开始大批生产,1985年左右停产,共生产约3000架。该机机长15.88米,机高4.82米,最大起飞重量18400千克,在高空最大速度2.35马赫,在低空1.14马赫,实用升限18300米,作战半径1160千米,载弹量2000千克,转机航程2900千米,有3个油箱,载油量6470千克。该机的机身下装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机身腹部有一挂架,两侧进气道下各有一个挂架,固定翼下两侧各有一个挂架,可携2枚中距空空导弹,4枚近距空空导弹,载弹量2000千克。装有一台名为“高空云雀”的J波段雷达,搜索距离85千米,跟踪距离54千米。使用多普勒导航设备。另外,右侧翼下挂架前部圆筒形整流罩内和垂尾翼尖罩内可能装有电子对抗设备。

米格-23战斗机的性能特点

米格-23突破了米格飞机的重量轻、体积小,机动性能好的传统设计。 1.圆锥形机头,背鳍较高,后视野有限,改型的机头形状与米格27相似。2.悬臂式上单翼,采用变后掠设计,下反角4°,机翼由固定段和活动段两部分组成。固定段的前部三角翼前缘后掠角70°。活动段翼形较薄,后掠角只有3个,18°40′、47°40′和74°40′(机翼前缘),活动翼前缘可下偏,翼尖平直。无副翼。全动式平尾,前缘后掠角57°,切角形单垂尾,前缘长度大,起点位于机翼翼根位置。3.单发,矩形进气口在机身两侧,机身一侧进气口整流板面积较大,尾喷口收敛 / 扩散段明显。 米格-23飞机是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其外形脱离了米格战斗机机头进气的传统样式,改为两侧进气,得以在机头装大直径天线的火控雷达,实现了超视距攻击。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改善了起降性能和增大了航程.4个机身油箱,两个机翼油箱,最大机内载油量为5750升,机下可挂3个800升副油箱。进气道及喷口可调节,在起落架后的机身两侧有接头,可装助推火箭以缩短起飞距离。航程较远,作战半径大。其作战半径可达1160千米。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飞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公里/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但该机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而它的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装甲防护较好,倒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另外变后掠翼技术不够成熟,操纵复杂。在最终设计里,米格-23战斗机的主翼后掠角可以在16/45/72度之间切换,来满足不同条件下对飞机气动布局的要求,但不具备西方类似的飞机的无级后掠角调节能力。 各型米格-23战斗机机身内部均固定安装1门23mm的ГШ-23双管炮,备弹量200rds。机载武器多,空战能力较强。米格-23有5个武器挂架:即左右机翼下各有1个,左右进气道下各有1个,机身下中央有1个。挂架可携带不同引导模式的空空导弹、火箭与其它武器最大载弹量2000kg,主要的外挂武器有K-13(AA-2“环礁”)、Р-60(AA-8“蚜虫”)红外型近距空对空导弹、P-23P(雷达型)/T(红外型)(AA-7“尖顶”)中距空对空导弹、YB-32-57型火箭弹发射器(每个装32枚57mm火箭弹)、ГП-9炮舱(内装ГШ-23Л双管炮其弹药)和炸弹等。导弹既可以单枚发射,也可以隔1秒发射1枚或4枚。 在武器系统方面的缺点是操作过于复杂,使得发射操作太繁琐,容易遗漏战机。此外在西方战斗机武器技术,特别是下视下射技术出现之后,米格-23的武器系统迅速跌入了过于落后的状态。 装一台“高空云雀”J波段雷达,搜索距离85公里,跟踪距离54公里。雷达罩下有仪表着陆系统天线。机头上部座舱风挡之前有偏航传感器,右侧有攻角传感器。另外还有装在机头下的激光测距仪、“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多普勒导航设备。与五代机相比,机载电子设备不够先进,抗电子干扰能力较差。

米格-23战斗机的总体评价

许多人在回顾米格-23 的战史时,往往认为米格-23 是一种迟到的战斗机,以至于不得不与西方第 4 代战斗机(俄标)对抗,造成了其总体上可称悲剧的战史(即使完全根据俄罗斯资料,米格-23 也非胜者)。但是仔细分析起来,米格-23 的诞生时机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由于二战的巨大破坏,苏联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实力相对孱弱,这使其一直将国家战略定位于防御,因此便强调空中力量在国土防空中的作用,同时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如航空发动机耗油率较高,推重比小,机载设备笨重等),其作战飞机只能设计得很轻并且几乎都只能做拦截机使用。到了 60 年代,苏联经济和技术实力得到了增强,开始执行与美争霸的全球战略,客观上需要具有进攻能力的歼击-轰炸机。同时 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的上台使苏军前线轰炸航空兵摆脱了赫鲁晓夫所信奉的“导弹代替飞机”观点的影响而重新得到重视,米格-23 和稍后更强大的苏-24(北约称呼“击剑手”)便由此诞生了。另一方面,米格-23 系列从设计思想上看在当时也未必落后。米格-23 本身虽无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但其攻击型米格-27 原型在 1970 年 8 月 20 日便实现首飞(此时距米格-23S 首飞才 1 年多),并与米格-23 一起从 1973 年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而美国空军尽管在 1961 年就已决定采用 F-4(原称 F4H-1),但 F-4 系列中的第一种多用途型——F-4E 也是在 1967 年 6 月才试飞的,只是该机此时已经较为成熟,在技术和作战性能上均领先于后来的米格-23。米格-23 战斗机对于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一直极度关注苏军军事打击力量的发展,大航程、多用途的米格-23 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后形成的威胁是促成中国第 3 代战斗机(按我国战斗机发展历史划分)—歼 8B 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米格-23 的大量出口又使中国获得了直接研究它的机会(尽管只是 MS 型),其腹鳍、差动平尾、双管航炮、机翼和尾翼后缘的蜂窝结构等数十项技术为中国所借鉴或提高,从而使我国第 3 代战斗机在性能上实现了跨越,并在综合作战性能上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 。

上一篇:中国单兵作战系统

下一篇:没有了